◆陳卓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的人酷愛體育運動,冬練三九,夏練酷暑;有的人偏愛揮綸垂釣,風霜雨雪,饑寒不屑。有的人喜愛讀書,如癡如醉,心無旁鶩;也有人垂愛寫作,自我陶醉,唯愛是圖……如果當一個人把某一件事情當作自己的真愛來做,并從中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時,還有什么不可獻出,還有什么不可犧牲呢?
愛是教育的生命線,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把教書育人當成真愛來熱烈地追求。如果把從事教育工作當作是一種盡職履責的職業而已,這種認識是不夠的。盡職履責,是從工作的任務而言的。樂意也罷,不樂意也罷,只有按有關規定和預期的目的去做了,量與質兩方面都能通過有關部門或者領導驗收了,就叫完成了工作任務,也就叫負了責任。從責任出發去作教育,就有點“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的意味。當然,如果能教出合格學生來,再領回那十幾張或二、三十張百元大鈔也是無可厚非的。
如果把教育當作憑良心干事仍然是不夠的。良心,是從道德的角度而言的。教育是一項極其重要的社會工作,而每一個教師都是社會的人,他人之子弟當作自家孩子,如此一想,當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有所失誤或懈怠時,就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和道德的鞭笞。這樣的情形,教師無疑是一匹奔騰的駿馬,而有關教師的師德師風就如鞭子,揮鞭愈急,駿馬就跑得愈快。對于教師來說,也就算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沒有誤人子弟,也就可以問心無愧地領取每月應有的那份工資。
把教育當作干一番事業是從創業的角度而言的。如果教育事業是那顆紅紅的太陽,而教師自覺地圍著太陽自傳,這樣的教師是有事業心的人。既然人生之路選擇了走教育這條道,就得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并力圖走的踏實,走向輝煌。因而有不少教育者也真正如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蠟燭,如守候渡口,擺渡他人的艄公。但是,這樣的教師,還不能脫離功利的束縛,名利疆繩或多或少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熱情。更何況,付出與收獲出現不對等的現象在現實中時時存在。因此,這樣的從業心理還比較脆弱,不是最佳境界。
有人因熱愛藝術,便會把自己的生命與事業融為一體,把藝術當成生命的一部分乃至全部。杜甫一聲潦倒而不減“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李時珍嘗盡百草,命懸一線,仍考古證今、窮究藥理,曹雪芹的賒酒食粥而心酸灑淚、癡著紅樓的沉迷……無不把自己的真愛當生命來對待。教育,一旦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最愛,就能把他當成藝術的畫布來構思、布局和渲染,當我們為一個個冥頑之童鑄造出鮮活的靈魂之時,那就是我們的作品,當他們作為合格人才走向社會時,也就是我們的作品發表之時,而其中的優秀者,便成為我們的得意之作。此時,我們不管他人是否稱道,只求自我欣賞與陶醉。至于能不能獲得靈魂工程師的稱號,會不會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那是他人的評說,我們無需費神計較,我們要的是一份愉快輕松的心境,一份因熱愛無怨無悔的感覺。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把教育當著真愛,才會看淡那些無奈的現實,才會掙脫名疆、砸碎利鎖,才會發現,教育原來如此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