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細心地給孫子喂水

洗頭

洗臉

護理人員(左)給老人剪指甲

抱著下床

開展殘疾人文化進社區活動

在院壩曬太陽
“住在這里就像住進了幸福院,每天有專人洗衣煮飯和打掃室內衛生。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區殘聯領導無微不至的關懷!”11月12日,生活在黔江區殘疾人集中供養中心的張均波說。
張均波,今年39歲,黔江區白石鎮玉巖村人,肢體一級殘疾。他因早年喪父,后來母親改嫁到區外,一人在老家生活。2017年致殘后,生活不能自理,于2023年10月進入殘疾人集中供養中心生活至今。
正值青壯年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張均波只是殘疾人中的一個個案。黔江區殘聯近年來通過精準施策,聚焦就業年齡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的照護剛需,扎實開展“筑愛助殘”行動,以“日間照料+居家托養”雙輪驅動,構建專業化、全覆蓋的托養服務體系,讓特殊群體生活更有品質、家庭更有幸福感。
日間照料???
打造“醫康養”一體化樂園
黔江區殘聯從2017年開始,先后委托黔江中心醫院、黔江區盛黔殘疾人集中供養中心,整合醫院資源,配備持證護理員和康復師,對符合日間照料的服務對象進行“醫康養”一體化服務:為智力殘疾人提供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為精神殘疾人提供規范服藥指導,為重度肢體殘疾人開展康復理療。目前,共為全區1000余名符合日間照料的服務對象提供溫馨服務。
張均波就是一名受益于康復理療的殘疾人,住進集中供養中心一年多,在專業護理人員的照料下,從站立不起到自己能夠行走,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他笑說:“自從來到殘疾人集中供養中心后,就重拾了我對生活的信心。”
今年,黔江中心醫院和黔江區盛黔殘疾人集中供養中心,為全區85名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護理、自理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訓練,并輔以運動功能、職業康復等服務的日間照料,超額完成區級民生實事項目目標任務。通過康復與文體活動的雙向發力,讓日間照料成為殘疾人朋友的“快樂家園”。
居家托養???
織密“家門口”貼心服務網
“照顧孩子本是為人父母的職責,有黨和政府的關照,為我們殘疾家庭伸援手,我們真是感激不盡。”走進濯水鎮柏楊社區,劉俊杰的母親龔淑琴說。
今年19歲的劉俊杰,3歲時因一場病導致智力二級殘疾,飲食起居全由母親照護。針對行動不便、不愿離家的殘疾人,黔江區殘聯從2015年開始,創新以“鄰里照護+親屬幫扶”等模式,將托養服務延伸至家庭。
通過居家托養的照護方式,今年已為全區361名殘疾人提供居家托養服務,超額完成區級民生實事項目目標任務。居家托養服務內容細致全面,包括個人清潔、居室保潔、衣物清洗、情緒疏導以及輔助器具使用指導等,為方便居家托養照護,區殘聯還為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安裝扶手、改造坡道、配備多用途輪椅等輔助器具。
截至目前,全區累計為5000余名殘疾人提供居家托養服務,通過“一對一”的精心照料,有效減輕了殘疾人家庭的照護壓力。
政策筑基???
構建“筑愛助殘”保障網
2025年,區殘聯按照年初區人民代表大會票決民生實事項目要求,精準實施“筑愛助殘”行動,扎實開展殘疾人日間照料和居家托養服務工作,為60名就業年齡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體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及護理、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等日間照料服務;為300名就業年齡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體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及護理等居家托養服務。
通過加大服務實施力度,從醫院和集中供養中心的專業照護到村(社區)家庭的貼心服務,使殘疾人的個人衛生狀況、身心健康水平、生活質量得到提升;讓殘疾人家庭勞動力安心外出就業增收,有效促進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近期區人大常委會集中視察區殘聯民生實事項目完成情況時,對所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給予了充分肯定。
區殘聯負責人表示,讓特殊殘疾人從“托得起”到“養得好”,下一步將持續深化“筑愛助殘”行動,擴大托養服務覆蓋面,優化“醫康養”融合服務模式,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讓每一位特殊殘疾人都能共享發展成果,著力提升殘疾人在生活中的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 李詩素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