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酉陽自治縣宜居鎮紅魚村,時常能在如綠波般的茶山里看到冉慕華采摘、管護的身影,年近花甲的他,身手依然利索。這片800多畝茶山,是他退伍后開辟的“新戰場”。
“當兵的人,認準了就要干到底”
1987年,冉慕華從部隊退役回鄉。軍旅生涯塑造的堅韌品格讓他很快成為村里的骨干,曾擔任過文書、民兵連長、組織委員、煙技員等,當選過縣黨代表、人大代表,2023年被評為優秀退役軍人創業代表。他在做好村里工作,當好代表的同時,還經營著自家的20多畝茶林。
酉陽種茶歷史悠久,更有品牌宜居茶明清時便是貢品,但茶農各自為戰,空有好茶葉,難成好產業。“必須把大家組織起來,共同發展才能有好的收益。”十五年前,冉慕華便建言成立相關集體經濟,渴望帶領村民闖出一條產業路。
建議未獲采納,這個在戰場上不曾退縮的漢子激發了斗志。2013年,他毅然辭去村職,拿出全部積蓄,承包了200畝荒山。
“既然大家對我的提議不感興趣,我便自己干,做出效益了,不信大家不跟著干。”冉慕華說,當兵的人就是一根筋,認準的事就要干到底。
他回憶開荒那會兒,天天泡在山上,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家人心疼地說:“你這哪是種茶,簡直是在拼命!”他卻表示,當兵的時候什么苦沒吃過?這點累算什么?
“賣茶比種茶難,但選擇了就不能退”
三年后,茶葉豐收了,望著滿山翠綠的茶芽,冉慕華卻犯了愁——這么多茶葉往哪賣?
“當時真是兩眼一抹黑。”回憶第一次去成都推銷的經歷,他記憶猶新。那天一大早,天還沒亮,他就背著幾十斤上好的春茶出了門。沉甸甸的背包勒在肩上,讓他想起當年行軍拉練的日子。
坐了8個小時的班車到重慶,再轉車到成都。“我當時抱了很大的希望,想著這么好的茶葉,肯定能賣個好價錢。”他找到當地的茶葉經銷店一家一家地推銷,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可人家不是搖頭就是擺手。
“有個老板看起來很熱情,說只要交3.6萬元保證金就能把茶葉全部賣給他。我當時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趕緊去銀行取錢。”冉慕華現在說起來還心有余悸,“幸虧遇到了戰友,問我投那么多錢,老板跑路了,到時候過來找誰?”
那趟出門,茶葉一斤沒賣出去,反而搭進去近萬元花費。回家的長途車上,他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風景,心里像壓了一塊大石頭。但他不斷為自己打氣,鼓勵自己繼續前進,不能后退。
此后的大半年里,冉慕華背著茶葉跑遍了上海、浙江等地。最難的時候,一天就買兩個饅頭充饑,但這些困難都沒有讓他放棄。
“政府搭臺,我們更要唱好戲”
就在冉慕華最困難的時候,政府的幫扶政策如及時雨般到來。冉慕華先后被推薦參加縣里組織的創業培訓、產品展銷會,還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參加了多個大型賽事。2018年,他在酉陽首屆“桃花源創業創新”大賽中榮獲“十大創業之星”,后來又參加了第七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
“每次比賽,我都把茶葉帶到現場,免費送給大家喝。”他笑著說,有一次縣上組織去重慶主城參加培訓,他同樣背著新茶去,一下課就泡給同學喝,沒想到這一喝就喝出了名堂,獨特的茶香吸引了不少企業家的注意,其中一位企業家品嘗后當即下了訂單。
經歷種種艱辛后,銷路慢慢打開了,冉慕華在酉陽縣城設立固定銷售點,還注冊了“慕華牌”茶葉,憑借穩定過硬的品質贏得市場認可。
更讓他振奮的是,“酉陽800”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他的茶山正好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優質茶區,搭上了這趟“品牌快車”。
“現在有了‘酉陽800’這個金字招牌,我們的宜居貢茶真正實現了優質優價。”冉慕華欣慰地說。
幾年前,宜居鎮黨委成立茶葉產業專業技術協會,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他積極加入,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帶動作用,帶著大家勁往一處使,共同做大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在黨組織的協調下,茶農們統一了種植標準,改進了加工工藝,“宜居貢茶”的品牌越叫越響。如今,紅魚村有3000多畝茶葉,冉慕華的茶山就占了四分之一。
現在的茶山,春天最是熱鬧。采茶工人手指翻飛,冉慕華也閑不住,這邊看看炒茶的火候,那邊品品新茶的成色。“我們的明前茶,一斤賣到了1000多元!”他臉上洋溢著自豪。
如今,冉慕華用心血培育的茶園,已帶動周邊茶葉產業形成上千萬元產值,讓“誓將荒山變金山”的承諾,化作鄉親們共同富裕的實景。
(記者 文梅 通訊員 田金鳳 趙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