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市鎮通往黔江城區的公路
“以前去黔江城里賣蔬菜,半夜出發,在山路上要顛簸兩小時。現在1小時直達,運費省了一半!”近日,黔江區太極鎮菜農老李的感慨,道出了當地“1小時交通圈”帶來的巨變。2024年底,黔江區提前兩年完成通鄉干線改造,全區24個鄉鎮實現三級及以上公路全覆蓋,城區至任一鄉鎮車程縮短至1小時內。交通瓶頸的打破,讓石黃、馬喇等偏遠鄉鎮片區的產業、旅游、物流全面提速,鄉村振興搭上“順風車”。記者深入走訪,解碼“民生路”如何變身“共富路”。
從“33%”到“100%”???
攻堅工程改寫山區命運
“晴天一身灰,雨天半車泥”曾是黔江鄉村公路的真實寫照。
據有關數據顯示,改造前全區僅8個鄉鎮通三級公路,占比33%,一些鄉鎮干線公路存在等級低、路況差等現象,群眾生產生活及出行十分不便,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有的鄉鎮部分路段,甚至需繞行湖北邊界。2022年,黔江區聯合市級部門啟動“交通突圍戰”,總投資超12億元,分兩批建設145公里干線公路,創下該區交通建設史上“三個最”——里程最長、投資最大、惠及面最廣。
改造升級之初,馬喇鎮杉樹村的“懸崖路”改造,可謂是典型的硬骨頭工程。施工隊采用“懸臂掘進機+靜態爆破”工藝,在垂直峭壁上鑿出5.8公里新路,將海拔落差500米的險道變為6米寬的雙車道。“現在貨車能直接開進村收稻谷,每噸運輸成本直降40元。”當地村干部算了一筆賬。
路通業興???
“交通+”釋放鄉村多元價值
隨著路網延伸,“交通+”效應在黔江鄉村持續發酵。
太極鎮依托新建的廟埡-石家河-新華產業環線,串聯起5000畝蠶桑基地、3個農產品加工廠和電商物流中心,形成“路上栽桑、路邊建廠、云端賣貨”的全產業鏈。2023年該鎮電商發貨量同比激增300%,蠶絲被等產品通過物流專線直發長三角。
石黃片區鄉鎮巧打“交通+旅游”牌,將公路改造與苗寨風情結合,在沿線新建6個觀景平臺、3個非遺展示館。在今年“五一”期間,全長28公里的“苗嶺云路”吸引近2萬游客打卡,帶動農家樂收入翻番。“路好了,我們的蠟染工藝品當天就能發往主城景區。”一西蘭卡普傳承人告訴記者。
從“末梢”變“樞紐”???
城鄉融合注入新動能
交通升級,重構了黔江的城鄉發展格局。
水市鎮借助1小時直達黔江城區的優勢,與正陽工業園區簽訂“飛地用工”協議,200余名村民成為“班車通勤族”;金石片區依托公路網建成渝東南最大的高山蔬菜集散中心,日均發貨量得到提升,輻射鄂西地區。
相關部門統計顯示,2024年黔江區鄉村物流配送時效提升60%,生鮮農產品損耗率從25%降至8%,交通改善直接拉動了偏遠鄉鎮的GDP增長,“交通先導”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共富成果。
一條條蜿蜒的公路,如同刻在武陵山區的金色年輪,記錄著黔江從“地無三尺平”到“天塹變通途”的蛻變。在太極鎮新落成的交通文化廣場上,孩子們追逐著印有“1小時圈”圖案的地磚游戲,老人們常念叨:“這輩子能看見大卡車開進山溝溝的稻田邊,值了!”
而今,黔江正謀劃農村公路進一步“白改黑”升級,讓鄉村振興的引擎聲愈發澎湃。正如區交通部門相關負責人所言:“這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我們要讓每一條路都成為黔江老百姓的幸福刻度。”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