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咱們鎮的優質水稻畝產突破550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近日,黔江區農業農村委高級農藝師劉國成拿著實地測產數據,難掩喜悅。近年來,五里鎮錨定區域資源稟賦,以黨建為引領深耕稻米產業,通過創新模式、打造品牌、融合三產,實現了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雙贏,穩穩端牢“中國飯碗”的同時,讓村民腰包越來越鼓。
早在三年前,五里鎮黨委就明確產業方向:立足自然資源,以“一白一黑”為主導、多業為輔,其中“一白”便是優質水稻產業。針對水稻種植基礎扎實但規模化、品牌化不足的問題,鎮黨委將優質水稻產業納入全鎮綜合實績考核,推動傳統農業向“品牌化、科技化、融合化”轉型,為稻米經濟發展定好“航向”。
品牌是提升價值的關鍵。五里鎮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準,從水稻品種選擇、育秧栽插,到田間管理、收割加工,全程開展技術指導,集中力量打造“馬喇貢米”五里香品牌,讓本地大米有了“辨識度”和“含金量”。與此同時,鎮黨委、政府積極推動三產融合,搭臺舉辦插秧節、豐收節,吸引游客體驗農耕文化;培育4家糧油加工企業,延伸發展稻稈綜合利用、飼料加工等產業,把水稻價值“吃干榨凈”,實現全產業鏈提檔升級。
農業改革則為稻米產業注入“強心劑”。通過“小改田”,解決山區規模化種植難題,每畝種植成本降低200元、產值提升600元;通過“粗改精”,統一加工、包裝、品牌和銷售,推高大米售價;通過“單改復”,實現水稻與油菜輪種,讓土地全年“無休”,利用率大幅提升。
干部示范帶頭,更點燃了群眾種糧熱情。2024年,河南村兩委干部流轉26戶農戶60余畝田地,以“村集體+農戶”模式種水稻,全年實現產值15萬余元,村民務工、土地租金及村集體經濟收入均有斬獲。2025年,該村水稻種植面積擴至150畝,產量達16.2萬斤,用實實在在的成果證明了稻米產業的潛力。在干部帶動下,甘溪村村民冉茂洋流轉60余畝地種水稻,收入16萬元;五里社區返鄉農民工謝再美一邊經營民宿,一邊種56畝水稻,民宿客人夸贊米“清香軟糯”,還成了“回頭客”,實現“民宿+稻米”雙豐收。如今,全鎮水稻種植面積已達6000余畝,年產量超3300噸。
多方合力,為產業發展添磚加瓦。區農業農村委提供技術支撐,指導種植渝香203優質品種,通過科學育秧、合理密植、綠色防控等手段,提升水稻平均密度;鎮村干部落實惠農政策,建成高標準農田近0.2萬畝,新修機耕道20余公里,每年發放農業補貼150余萬元,還建立“專家教、大戶學、農戶仿”的技術“傳幫帶”模式,盤活鄉土人才;4戶本地電商企業采用“產地直供+線上銷售”模式,讓大米搭上電商快車,實現“當年產當年銷”。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依托生態優勢,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引領,做優做精優質稻米產業,推動‘產糧大鎮’向‘產業大鎮’跨越!”五里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通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稻米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撐。 (記者 黃敏 通訊員 李西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