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茶蓋子” 擺起“龍門陣”

與村民話家常(資料圖片)

政策宣傳院壩會

搶收水稻

深入田間調解糾紛

為村集體的復合種植產業除草

參與手工制作
綠瓦白墻、稻田綿延,小河潺潺、炊煙裊裊。清晨的胡家壩村在青山環抱中蘇醒,這個距離黔江城區30公里的村莊,正以黨建“雙融”行動為筆,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太陽緩緩升起,穿過灰千梁子的原始森林,灑在黔江區五里鎮胡家壩村綠油油的稻田上。微風拂過,帶來遠處裊裊炊煙的生活氣息。福家苑安置小區的居民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村民們互相招呼著,臉上洋溢著笑容。
“在這里喝茶,擺擺龍門陣,聽聽政策,特別好!”近日,當地村民在“青村茶舍”里邊喝茶邊稱贊。這個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市級示范點,正是胡家壩村“一紅一青”黨建帶團建模式的生動實踐。
組織扎根???
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
五里鎮胡家壩村由原共和、桐元、白虎三個村于2002年合并組成,如今轄8個村民小組,788戶,2865人。在這個面積10.5平方公里的村莊里,75名黨員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心骨”。
村黨組織構建起“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聯系戶”的戰斗堡壘體系,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我們全力打造‘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并制定了胡家壩村五年發展規劃。”村黨組織負責人介紹。
在胡家壩村,每個黨員都是群眾身邊的貼心人。他們穿梭于田間地頭,走訪在農家院落,了解群眾需求,解決實際困難。黨組織生活與群眾生活水乳交融,真正實現了“群眾生活在組織中,干部生活在群眾中”。
治理有效???
創新方法促進鄰里和諧
胡家壩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推行“積分制”與“清單制”管理,創新探索“一舍三合五步調解法”。
始終將穩定情緒置于矛盾處理之前,以“和氣茶”為原則,實現“一茶化一茬”,有效促進鄰里和諧,全村矛盾糾紛發生率顯著下降。該村榮獲“重慶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喝了‘和氣茶’,鄰里之間的矛盾少了,即使有點小摩擦,也能心平氣和地解決。”村民王大姐說,“現在大家更加團結,互幫互助成了習慣。”
據王大姐介紹,去年上半年有兩戶村民,因田邊地角的小事鬧得很不開心。村委一班人得知后,先召集在家的兩家人聚在一起,喝茶擺起了“龍門陣”。一來二去,村委會有人察覺,這茶喝起很不得勁,因為一家“管火掌勺”的是在外務工的大兒子。摸清緣由后,村委會立馬開啟視頻,邀其隔空喝起了“遙控茶”。經過半個小時的深入交流,一起因田邊地角產生的爭議迎刃而解。事后,兩家人一邊在老家,一邊在廣東,隔空端茶互敬,把茶言歡。
“在我們農村有一句俗話,叫‘打攏桌子鑲攏凳,大事小錢互幫襯’。能坐在一起喝茶擺龍門陣的,必定都不是外人,”胡家壩村黨支部書記陳春陽說,農村坎上坎下的人就是喜歡打堆,擺點知心龍門陣。我們村委會就提供、利用好這個平臺,進行積極健康地引導。要是平時正兒八經地組織開會,很多村民都不愿說。有了喝茶、擺龍門陣這個機會,很多村民說了知心話,我們也收集到了真信息……
如今的胡家壩村,全村家家戶戶定期開展大掃除,已評選出衛生清潔戶、最美庭院等各類先進典型50余戶,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周邊群眾共同參與,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產業興旺???
庭院經濟帶動農戶增收
基層黨組織沖鋒在前,胡家壩村以“聯合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著力構建以武陵黑豬、優質稻為主導的“一黑一白”產業格局。
該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種植優質水稻100畝,帶動全村種植面積達1000畝,并力爭實現全村武陵黑豬養殖500頭。項目達產后,預計農業年產值可達2000萬元,每年帶動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
村民老李看著自家院子里肥壯的武陵黑豬,算起了經濟賬:“村里提供技術指導,還幫我們找銷路,現在養豬比以前省心多了,收入也增加了。”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胡家壩村背靠灰千原始森林,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讓村民既鼓了錢袋子,又保住了好環境。
服務惠民???
基礎設施提升幸福指數
走進胡家壩村,一條條硬化道路連通家家戶戶,一盞盞路燈照亮村民夜歸之路。
鋪設飲水管網2萬余米,整治河堤3公里,為788戶安裝漏電保護裝置,完成灌五線10千伏電力線路改造并投入使用,硬化產業路10公里、人行便道24公里,整治院壩3000平方米……近年來,五里鎮胡家壩村以“一河一路”為重點,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2000萬元,持續完善全村基礎設施。
胡家壩村還成立了青年志愿服務隊,打造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市級示范點“青村茶舍”,開展農民讀書會、兒童趣味夏令營、政策宣傳宣講等多種群眾性志愿服務活動。
服務更優、生活更好,成為村民們的共同感受。
夕陽西下,胡家壩村籠罩在金色的余暉中。村民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三三兩兩走在硬化的人行便道上,談論著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打算。
孩子們在新建的院壩里嬉戲玩耍,老人們坐在門前喝著茶聊天。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正在這里變為現實。
“近年來,我們利用‘一紅一青’黨建帶團建模式,利用好‘青村茶舍’平臺,讓村民們說出了真心話,我們也收集到了需要的信息。同時,還利用這個平臺,開展其他如黨建活動、政策宣傳、糾紛調解、就業咨詢等,使村組干部和群眾的心貼得更近,走得更近,力聚得更強。”村黨組織負責人望著眼前的景象感慨道:“這就是我們夢想中的和美鄉村。”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