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黔江區武陵文化廣場的土特產展銷會上,地牯牛、渣海椒、油辣子等食品展位前圍滿了試吃的市民。已退休的老教師張德明提著兩包泡菜喜笑顏開:“我就喜歡地牯牛這種泡菜,吃起脆生生的,下飯正好!” 這種形似蠶蛹、潔白如玉的小泡菜,背后是石會鎮產業扶貧的精彩故事,“地牯牛”正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金疙瘩”。
地牯牛成為脫貧抓手
黔江區氣候溫和,有適宜種植地牯牛、小米辣、珍珠蘭花、生姜、蘿卜等農產品的生長環境,種植歷史悠久。
地牯牛,學名草石蠶,為唇形科水蘇屬中能形成地下塊莖的栽培種,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宿根球莖植物。其塊莖形似蠶或蠶蛹,別名寶塔菜、羅漢菜、甘露子等,色如白玉,皮薄致密、脆嫩無渣。它不僅口感好,營養價值也高。
根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的檢測報告,黔江地牯牛的蛋白質含量為3.00%,高于參照值2.8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1%,高于參照值15.5%;粗纖維含量僅0.6%,遠低于參照值4.7%。
石會鎮在精準發展產業過程中,牢牢抓住打造“自我造血扶貧產業”的核心。近年來,石會鎮探索出了“訂單生產、合同收購、業主開發、部門服務、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的發展思路,按照訂單合同種植、政府扶持合作社、合作社建設基地、基地帶動農民的產業發展模式。轄區地牯牛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了石會、小南海、黑溪、白石、杉嶺等鄉鎮840余戶農民基地種植地牯牛。
從泡菜到網紅產品
地牯牛產業要發展,離不開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
石會鎮轄區的珍珠蘭干脆豆茶、雙綠玉珠、爽口糖姜、蘿卜干等系列產品,深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其他企業的“晶珠”牌和“蓬江”牌地牯牛泡菜被評為“重慶市名牌農產品”“重慶市用戶滿意產品”,已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仙山玉珠”泡菜獲“重慶名牌農產品”稱號,被認定為中國綠色食品A級認證證書。
在營銷方面,石會鎮創新開展“互聯網+扶貧”,在全區率先建起“云上武陵”電商平臺,打造“土家淘寶街”“羽人良品”等鄉村電子商務品牌。
如今,黔江地牯牛已經成為國內“網紅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賣到了重慶主城、四川、上海、廣州等地。
帶動就業與增收
地牯牛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顯著的綜合效益。在地牯牛加工廠務工不僅使村民掌握了技術,也有了穩定的收入。轄區一相關企業負責人介紹:“地牯牛廠目前雇傭了6戶脫貧鞏固戶固定用工,月均工資在2700元至3000元左右。”
黔江區構建了“原料基地+加工園區+銷售網絡”全產業鏈條,本地土特產逐漸打開市場。全區地牯牛種植面積達1萬畝,產量達7500噸,其中規模基地達到6000畝。
石會鎮以壯大蠶桑骨干產業為基礎,同步發展食用菌、地牯牛、蔬菜等生態特色農業產業,依托龍頭企業帶動,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引領群眾增收致富。
如今,石會鎮的地牯牛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通過“原料基地+加工園區+銷售網絡”的全產業鏈條,這些深山美味正飛出武陵山區,擺上全國消費者的餐桌。
未來,石會鎮還將依托獨特的功能定位和自然資源優勢,全面加快鄉村旅游發展,農旅結合,帶領群眾穩定增收。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