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方議事”協商破解居民難題

清掃居民出行路
在黔江區城東街道官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面特殊的“回音壁”記錄著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2024年這里矛盾糾紛化解率達100%,群眾滿意度98.9%,集體經濟收入增長35%。這個擁有4萬人口的老舊社區,通過創新“三方議事”機制與“廉情驛站”監督體系,將“群眾生活在組織中,干部生活在群眾中”的理念轉化為治理實效,成為重慶市基層治理的標桿樣本。受到各級領導高度評價:“這里既有民聲,又有民意,還有民智民力”。
近日,記者來到城東街道深入探訪,解碼這個“重慶市示范社區”如何通過黨建引領、數字賦能與清廉建設的三重奏,書寫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黔江答卷。
“三方議事”
民主協商破解“三不管”難題
“十年了,我們終于用上了放心電!”陽光花園小區居民李阿姨至今記得2023年那個夏天。這個住著上萬人的小區因歷史遺留問題長期存在用電安全隱患,通過社區“三方議事桌”,人大代表、電力公司代表和居民代表經過三輪協商,最終促成問題解決。這是官壩社區運用“群眾點單、代表接單、政府領單”模式化解的213件重大矛盾糾紛之一。
官壩社區黨委書記尚紹軍介紹,“三方議事”以“一接二訪三議四評”形成閉環:通過人大代表走訪、“收音壁”接單、“碼上收”等渠道收集問題;組織現場走訪核實;召集群眾代表、人大代表和職能部門開展議事;最后由群眾評議辦理結果。2024年,該機制共收集1403條建議,開展202次議事活動,解決180件急難愁盼問題,其中就包括困擾居民多年的城北片區公廁建設、御景龍庭人行通道修建等“老大難”問題。
在狀元府小區門前,一條曾被稱作“三不管”的300米支路是典型案例。涉及交通、城管、公安等6個部門的道路整治問題,通過“三方議事”平臺,兩個月內完成管網疏通、停車規范、路面整治。道路通車當天,“回音壁”貼上對比圖:左邊是2023年4月的泥濘路,右邊是新鋪的透水混凝土路面。這種“多方同題共答”的模式,現已在黔江全區建立45個議事平臺,形成“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治理格局。
“廉情驛站”
三級監督網管住“小微權力”
在官壩社區“廉情驛站”,退休教師張明德每周都會翻閱《基層微權力監督手冊》。作為社區聘請的廉情信息員,他最近發現某小區物業費使用不透明的問題,通過驛站“直報通道”反映后,街道紀工委迅速介入調查。這是城東街道構建的“街道紀工委+社區廉情驛站+網格監督點”三級監督網絡的日常一幕。
據街道紀工委書記介紹,社區創新“一站二欄三督”模式(廉情驛站、線上線下公示欄、日常/專項/重點監督),將監督觸角延伸到每個角落。現有1名監察監督員、3名居務監督委員,還吸納21名網格員、15名志愿者擔任廉情信息員。在集體“三資”管理方面,社區對919.53畝林地、3.1公里農村道路等資產建立臺賬,停車場、門面租金全部掃碼可查。2023年通過專項整治,整改審計問題6個,完善制度12項,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35%。
這種監督力量與數字治理的融合,在“雙網格”機制中更為凸顯。城東街道建立1279個實體網格對應的線上微信群,網格員通過“和美城東”群,僅用6天就協調完成民主街102號回遷房舊改方案:6月24日召開業主大會成立業委會,27日住建委、施工方與居民代表達成一致。“現在有了‘雙網格’管理,事事有人管,馬上管、馬上辦。”社區居民劉明秀的感慨,道出了物業小區、網絡志愿者“進圈入群”帶來的治理效能。
“雙融”新生態
數字賦能與文化浸潤的“二重奏”
2025年7月,第三期重慶市“數字社區達人”培訓班在黔江舉行,86名社區工作者學習AI工具用于短視頻創作,服務“雙融行動”宣傳與實踐。這場以“數字賦能基層·智治惠及黔江”為主題的培訓,折射出城東街道治理現代化的新探索——官壩社區正將“三方議事”機制接入“141”基層智治系統,在黨建核心業務板塊設置特色子跑道。
社區打造了“看得見的清廉”。彩虹步道上鐫刻家風家訓,共享圖書室設“廉政讀書角”,文化墻展示本地廉潔故事。今年以來開展“家風助廉”“青春倡廉”等活動8場,覆蓋2000余人次。雙創基地將廉潔要求融入就業服務,通過直播帶崗56次服務600余家企業,幫助810人就業且零投訴。
“清廉建設不僅要管住干部,更要浸潤群眾。”官壩社區黨委書記尚紹軍說。通過修訂32項“小微權力”清單、完善“四議兩公開”程序、建立“12345”閉環管理流程,社區形成了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生態。這種“黨建引領、制度固廉、監督護廉、文化潤廉”的路徑,使官壩社區從曾經的“頭疼”社區蛻變為擁有5項市級榮譽的先進典型,其經驗正在黔江全區推廣。
從“三方議事”的民主協商到“廉情驛站”的權力監督,從“雙網格”的智慧治理到無處不在的清廉文化,城東街道的“雙融行動”實踐表明:基層治理的密碼,在于讓干部真正沉下去、讓群眾真正動起來。“三方議事”把民主參與嵌入基層治理全鏈條,實現了民聲有人聽、問題有人管、結果有人盯、成效有人評。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征程中,這個武陵山區的老社區正用創新與實干,書寫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鮮活注腳。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