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口袋公園玩耍

改造后的小區
近年來,黔江區以“繡花功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不僅破解了困擾居民多年的“漏雨堵水”難題,更通過巧用閑置地塊打造“口袋公園”,讓“老破小”變身“幸福里”。2025年,黔江區計劃投入1500余萬元對27個老舊小區實施綜合整治,惠及3586戶居民,改造面積達46.51萬平方米。從基礎設施全面升級到公共空間優化再造,再到綠色休閑空間嵌入社區,黔江區正以系統化改造讓老舊小區煥發新生,書寫著“城市更新”的民生答卷。
根治“城市病”:
讓老房子告別“漏雨堵水”時代
老舊小區最困擾居民的往往是年久失修帶來的各種“城市病”。在黔江區城南片區,22棟老舊住宅的750戶居民長期飽受屋頂漏水、排水不暢之苦。2025年3月,隨著投資120.3萬元的城南片區樓體改造項目獲批,防水整治、消防改造、外墻修復等工程全面啟動,僅用3個月就解決了這一“老大難”問題。
城東街道官壩社區一個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是典型代表。居民張阿姨回憶:“以前每逢大雨,頂樓住戶家里就像‘水簾洞’,得用盆接水。”改造中,施工隊不僅對屋頂進行全面防水處理,還重新鋪設了排水管道。“現在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張阿姨的感慨道出了眾多居民的心聲。
雨污混流則是另一大頑疾。在城南社區某老舊樓棟,夏季污水反味讓居民苦不堪言。此次改造中,住建部門重新鋪設污水管網,實現雨污分流,并增設化糞池。“異味沒了,環境好了,連蚊蟲都少了!”居民李先生的滿意之情溢于言表。據悉,黔江區2025年啟動的270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將惠及23526戶居民,改造面積達285萬平方米,其中排水整治被列為重點內容。
空間再造:
從“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華麗轉身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要解決“里子”問題,更要提升“面子”品質。黔江區在改造中特別注重公共空間的優化再造,讓曾經坑洼不平的道路變得平整寬敞,讓雜亂無章的角落變成整潔美觀的休閑天地。
城西街道鴻苑小區的變化最具代表性。這個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末的小區,基礎設施老化嚴重。改造工程不僅完成了600多平方米的路面鋪裝,還改造了140多米的雨污管網。“以前下雨天出門就像‘踩地雷’,現在推嬰兒車都穩穩當當。”帶孫子散步的王奶奶對新鋪設的防滑磚贊不絕口。
隨著私家車增多,“停車難”成為老舊小區普遍痛點。黔江區創新思路,在改造中合理規劃空間,新增近百個停車位,并配套建設電動車充電樁。城西街道金苑小區就是一個成功案例——通過改造新增了226個充電樁,既滿足了居民需求,又消除了“飛線充電”的安全隱患。這種“改管并重”的做法,讓居民從“將就住”轉變為“安心住”。
“口袋公園”:
方寸之間裝滿“大幸福”
如果說基礎設施改造是“雪中送炭”,那么“口袋公園”建設則是“錦上添花”。黔江區巧妙利用城市閑置地、邊角地,打造了一批小而精的“口袋公園”,讓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在家門口邂逅“詩和遠方”。
金港橋“口袋公園”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個占地4600平方米的公園,不僅布置了秋千、滑梯、木馬等兒童設施,還配備了健身器材、休憩長椅和直飲水等便民設施。“以前這里只有幾把舊椅子,孫子玩一會兒就鬧著回家。現在,他每天放學都嚷著要來。”家住觀山水小區的李孃孃說。公園自2025年1月投用以來,迅速成為周邊居民遛娃、健身的“網紅打卡點”。
在城東街道官壩社區的北門“口袋公園”,張先生正帶著女兒練習舞蹈。“以前周圍空地少,自從建了‘口袋公園’,大家有了活動的地方。”這個3000余平方米的公園,配有座椅、綠化帶和硬化道路,徹底改變了社區環境。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公園建設充分吸納了居民意見——“連座椅朝向都根據建議調整了多次”,真正實現了“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建什么”。
截至目前,黔江區已建成迎賓、北門、香楚、黔洲橋、月亮潭、金港橋等6個“口袋公園”,惠及群眾超5萬人。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綠色明珠”,不僅提升了城市“顏值”,更讓市民的幸福感觸手可及。
從解決“漏雨堵水”的基礎設施改造,到優化公共空間的“顏值提升”,再到“口袋公園”帶來的品質生活,黔江區老舊小區改造實現了從“憂居”到“優居”的蝶變。這種改造成效不僅體現在95%的群眾滿意度上,更寫在居民的笑臉中。正如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所言,老舊小區改造“改的是環境,聚的是人心”。未來,黔江區將繼續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推動更多老舊小區煥發新生,讓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