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為深入貫徹國家、市委、市政府關于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的決策部署,秀山自治縣出臺《推進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以“全流程監督+嵌入式服務”為核心,推出多項創新舉措,實現行政執法質效顯著提升。截至目前,全縣執法案卷合格率達96.2%,有效整治亂檢查、亂罰款等突出問題,涉企執法問題減少62.5%,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法治根基。
三級監督網絡實現基層全覆蓋
該縣創新建立“縣—鄉—村”三級立體化監督體系,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監管格局。縣司法局加掛“縣綜合行政執法指導辦公室”牌子,統籌全縣執法監督工作,通過“執法+監督”數字平臺對執法案件進行實時動態監管;依托鄉鎮司法所、法治觀測點、村(社區)法律顧問構建基層監督網絡;確定“法治護企”企業聯系點4家、行政執法監督員6名,暢通企業訴求反饋渠道。
“服務型監督”破解企業痛點
改革突破傳統監督框架,將服務理念融入執法全流程。該縣司法局筑牢基本服務根基,組織法律服務行業每年開展專項“法治體檢”200余次,針對知識產權保護、涉企糾紛化解等開出“法治藥方”70余份,每年通過“體檢”幫助企業挽回經濟損失超300萬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已成為企業共識。建立健全“萬所聯萬會”合作機制,組織8家律所與37家商協會及所轄企業實現“點對點”聯系,律師定期上門提供合同審查、股權架構設計、勞動用工規范等“定制化服務”;開通涉企行政復議、公證服務綠色通道,破解企業維權難問題;年均幫助企業規避500余萬元潛在風險,讓企業吃下“定心丸”。
各執法部門踐行“執法+服務”新模式。大力推行“信用+執法”“掃碼入企”,組建聯合執法隊伍開展“綜合查一次”,執法人員進入企業檢查時,通過掃描企業專屬二維碼,記錄檢查時間、檢查人員、檢查事項等信息,實現檢查全程可追溯。在檢查過程中,結合執法工作實際,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等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實行“首違不罰”“輕微免罰”制度,推廣普法式執法、說理式執法,認真聽取企業對執法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執法方式。
“執法不是目的,幫助企業合法經營才是根本。”縣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在“綜合查一次”時說。
“過去執法檢查存在重復交叉現象,現在通過‘掃碼入企’和‘綜合查一次’模式,接受檢查頻次明顯降低,有效減輕我們企業的負擔。”某制造業企業負責人表示。據統計,全縣推行“執法+服務”新模式后,“信用+執法”場景實施率達83%,檢查頻次降低53%,成效顯著。
“數字化監督”賦能執法全過程
依托“執法+監督”數字應用系統、重慶市執法監督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等數字平臺,開展行政執法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全縣61個執法單位通過“執法+監督”數字應用系統實現執法事項清單化、執法文書電子化、執法過程全記錄、執法風險可預警。通過系統風險評估、問卷調查、案卷評查等多途徑進行分析,對存在執法風險的領域及時提示并要求整改,2025年累計制發“三書兩函”52份。同時為破解“自查自糾”局限性,該縣率先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執法監督。委托4家律師事務所對全縣100份執法案卷進行評查,形成《行政執法案卷評查結果報告》,以獨立視角發現問題80余個,提出工作建議10余條。
“系統自動抓取執法數據,對超期辦案、程序違規等問題實時預警,執法監督從‘人防’轉向‘技防’。”縣司法局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重點推進“行政執法大比武”崗位練兵,構建行政執法效能評價體系,通過“刀刃向內”的改革讓市場主體真切感受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法治新生態。
從“被動監督”到“主動服務”,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秀山縣行政執法監督改革以問題為導向、以創新為驅動,交出了一份法治政府建設的亮眼答卷。這場刀刃向內的變革,不僅規范了執法行為,更讓市場主體感受到“法治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記者 姚華順 通訊員 李怡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