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別新婚妻子,踏上革命征途,黔江最早參加革命的進步青年萬濤,為了人民解放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用行動詮釋一名共產黨員、共產主義戰士的初心與忠誠。
萬濤,湘鄂西革命武裝和根據地創建人之一,紅三軍政治委員,曾與“左”傾路線作堅決斗爭,1932年在“肅反”中被錯殺于洪湖地區,時年28歲,其光輝事跡在渝鄂大地廣泛流傳。
萬濤1904年1月22日出生在原四川省黔江縣正誼鄉(今重慶市黔江區馮家街道),他自幼立下“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幸福”的志向,他深知“小家”的安寧必須建立在“大家”的解放之上。
1923年4月,19歲的萬濤懷著滿腔熱血,匆匆告別了新婚僅3個月的妻子冉啟秀,奔赴重慶川東師范學校求學深造。在重慶,萬濤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積極參加愛國主義運動,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瞞著家人,將自己的原名“萬詩楷”改為“萬濤”,從此開始了他輾轉重慶、上海、武漢的艱苦革命生涯。在擔任紅三軍前委書記和紅三軍政委時,始終堅持真理,與錯誤路線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1932年5月,湘鄂西蘇區“肅反”運動開始,萬濤首當其沖被捕,8月31日,年僅28歲的萬濤在肅反擴大化中,被戴上“反革命高級坐探”“改組派首領”等帽子,被錯殺于湖北洪湖瞿家灣青龍坑,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共產主義戰士的初心與忠誠。
1957年12月,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落成典禮,萬濤的照片被陳列在莊嚴肅穆的紀念館內,其名字也鐫刻在《湘鄂西革命烈士紀念碑文》中,與周逸群、賀龍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受到人民的崇敬。1984年9月30日,民政部頒發《萬濤革命烈士證明書》,萬濤的革命功績得到肯定,沉冤終于昭雪。黔江區對萬濤故居進行維修,建起了陳列館、萬濤雕像。
如今,“萬濤故居”成為紅色教育基地,后輩在這里聆聽他別妻赴征途的故事,感悟那份“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他用年輕的生命告訴我們:所謂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曾為我們負重前行;所謂家國安寧,正是無數像萬濤一樣的革命者,用熱血與犧牲鑄就的豐碑,永遠屹立在人民的心中。
(記者 李詩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