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娟教授名老中醫傳承工作站(黔江)揭牌儀式

師徒合影
得益于“薪火相傳”魯渝科技協作智力援助項目的正式啟動,作為黔江區中醫院一名普通醫務工作者的我,有幸成為于娟教授的傳承弟子……
于娟教授系山東省中醫院小兒推拿中心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四五”規劃教材《小兒推拿學》主編,山東省名中醫,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小兒推拿外治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小兒推拿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學會小兒推拿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促會手法診療分會副會長,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近視小兒推拿防控基地負責人等職。創立“四明穴”防治兒童青少年近視小兒推拿技術,先后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的“全國衛生應急先進個人”稱號,赴瑞士日內瓦聯合國總部參加“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中醫藥走進聯合國萬國宮”活動。 擅長治療近視、弱視、斜視、抽動癥、遺尿、隱睪等疑難雜癥。
初見:杏林春深驚鴻一瞥
2024年11月10日,白熾燈光如月華傾瀉,于老師端坐拜師臺上宛若古畫中走出的女醫仙,絳色旗袍上的暗金纏枝紋與腕間玉鐲相映成輝。我捧著茶盞的指尖微微發顫,這既源于即將北上求學的忐忑,更震撼于眼前這位“小兒推拿圣手”眼底的澄澈——那是幾十年淬煉出的醫者洞明。
回徒貼上的墨跡蜿蜒如龍,我恍若窺見齊魯杏林的千年文脈,正沿著推拿手法構筑的氣血通道,悄然浸潤渝黔山川。彼時,我只知她是中華中醫藥學會小兒推拿外治分會首任主任委員,“四明穴”推拿技術的創始人,卻不知這抹暖陽般的身影,將如何照亮我未來三個月的修行路。
相授:掌紋流淌星辰軌跡
今年1月7日,濟南的枯柳在寒風中舒展枝椏,診室門扉輕啟的剎那,只見于老師左手虛攏如承晨露,右手拇指在患兒四明穴打著太極旋,自風池至大椎的推按軌跡里,她掌心的溫度恒定如春蠶吐絲,在羊角辮女孩含糊的“三字經”背誦聲里,她的指尖已悄然完成頸椎的輕捻慢挑,女童咯咯笑著撲進她臂彎。我有些拘謹地喊“師父”,她微笑著站起來,用她那溫暖細膩的雙手握住我仍有些冰冷的手掌,說道“你來啦”!
師父這般恬靜與從容,源于幾十載披星戴月的躬耕不輟:晨光未啟時研讀的《小兒按摩經》,子夜燈下解剖光的容器,終凝作師父掌紋里流淌的星辰軌跡。近視防治工程的“山東模式”點亮了236座縣城,她帶著團隊為逾萬名兒童構筑起星環般的健康屏障。
守望:白袍下的生命溫度
大年初四的濟南,寒風裹挾著年味,街道上還零星響著鞭炮聲。當多數人沉浸在闔家團圓的暖意中時,山東省中醫院小兒推拿中心的診室里,卻如常亮著燈。于娟教授身著白大褂,指尖輕柔地落在患兒脊背上,推、揉、按、點一氣呵成,如春風化雪般撫平了家長緊鎖的眉頭。這雙手,曾在抗疫時隔著防護服為患兒推拿祛疾,也曾為千萬兒童青少年撥開近視的陰翳。而此刻,它正以同樣的溫度,守護著新春里跨越山海而來的小病號。
最令人動容的是午間“錯峰”診療的日常。為了照顧外地患兒,她常將午飯時間壓縮到十分鐘,匆匆扒兩口早已冷透的盒飯,又趕回診室繼續接診。悄悄備下的替換衣物,在冬天竟也濕透三層,水汽氤氳在暖氣房里,凝成白大褂后背暈開的云紋。
某夜歸途,醫院外墻“小兒推拿中心”的燈牌被霜色鏤空,那缺口漏出的鵝黃光暈恰似遺落寒夜的半枚玉璧,映亮窗紗間伏案的身影:白日未盡的工作細流,正與新掛牌“一帶一路”的金色牌匾悄然匯涌——從齊魯大地到重慶黔江,乃至塞爾維亞雛菊初綻的沃野,“四明穴”推拿技術的星火已乘中醫春風,撒向巴爾干半島的每個角落。
傳承:春風化雨潤新苗
魯渝拜師儀式上的《小兒推拿學》扉頁墨香猶存,時光如白駒過隙,跟師三月,見證了“以手代術”在掌紋間淬煉成真,凌晨淬煉的近視防治指南,都化作寫進青囊的當代注腳。當西醫手術刀懸而未落的患兒在她的推拿下重獲健康,我領略到了小兒推拿的真諦和于老師的偉大,她以春泥之姿護佑稚嫩萌芽,更將星火淬成破繭之光。全國236座防控基地已綻放“山東模式”的經絡圖譜,她讓小兒推拿不再是古籍中的墨跡。
診室里懸掛的面面錦旗見證著團隊三十年的堅守,記得有位小患者推拿后當場視力表提升到2.0,家長激動得熱淚盈眶的場景,讓我真切體會到這份“以手代術”的醫者仁心。如今,帶著沉甸甸的筆記本即將返渝,我仿佛已看到黔江的孩子們,在這套無創療法的守護下綻放的明眸。當某日我也能如師父般,以指尖春風喚醒更多生命,定會想起診室綠蘿叢中那抹雪白衣角——那是杏林傳承最動人的注腳,更是中醫人永不褪色的信仰。
后記:
謹以此文獻給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于娟教授及所有中醫傳承者。得遇良師,三生有幸,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有幸拜在于娟先生門下為徒,養有形之身,修有情之心,將一生一心致力于小兒推拿!愿來日,我也能在巴渝山城的晨霧里,飄起齊魯杏林的春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