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沒有豪言壯語,卻以嚴謹的工作態度,時刻感動著科室的每一位醫務人員;他沒有高大的體魄,卻時刻沖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他以醫術精湛、盡職盡責、勇于奉獻成為患者眼中值得托付的好醫生;他放棄留在一線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回到家鄉服務山區人民,在基層醫療崗位上以仁心仁術書寫醫者擔當、護佑平凡生命。他,就是黔江中心醫院創傷醫學科(脊柱外科)的李澤方醫生。近日,記者采訪了他。
放棄高薪 返鄉從醫
當記者見到李澤方的時候,他正在手術室為一名患者做腰椎矯正手術。手術室內,無影燈下,他手拿電刀,一絲不茍地為病人做著手術,一場手術下來,李澤方的額頭早已濕透。
談及為何選擇返鄉,李澤方的回答滿是溫情:“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小看到村里老人飽受病痛折磨,讓我非常難過,我覺得家鄉人民更需要我。”
李澤方告訴記者,武陵山區山高坡陡,山里的村民長期勞作,脊柱脊髓損傷的發病率高,身患脊柱脊髓損傷的病人如果得不到安全有效的救治,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水平。

李澤方在門診為病人看病
從上海復旦大學博士畢業以后,他有許多機會可以留在繁華的大城市工作。為了讓山區群眾在家門口有更好的就醫體驗,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傳授給更多的基層醫生,2020年6月,李澤方毅然選擇回到黔江中心醫院,投身于基層醫療事業。
“既然選擇了回到黔江,就要把根扎在黔江。”返回黔江后,李澤方一頭扎進了科室,努力提升個人的臨床技能,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切實服務好家鄉的老百姓。同時,作為渝東南地區第一個引進的醫學博士,他也希望能為更多的年輕人作表率,做出來一些成績,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回到黔江,為黔江的醫療衛生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生命之托 不可辜負
“一線城市的醫療水平其實已經非常發達了,但渝東南地區還處于一個發展階段,所以回到家鄉工作更能實現我的人生價值。”李澤方說。
回黔江工作的五年時間,李澤方憑借精湛的醫療技術,完成了很多例高難度手術。不久前,一名50多歲的男性市民遭遇嚴重車禍,腰部和背部受到重創,并伴有胸椎骨折,被緊急送往黔江中心醫院搶救。在檢查的過程中,李澤方發現患者的骨折和普通人的骨折不一樣,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在手術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導致脊柱脊髓神經的損傷。
為了患者在就診過程中不被二次傷害,李澤方全程陪同檢查,為患者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在團隊的整體協助下,李澤方為患者進行了椎間盤融合手術,一星期以后患者能借助護具下地直立行走,成功將一位面臨癱瘓的病人搶救回來,挽救了一個家庭。

查看病人恢復情況
“真的是非常感謝李博士幫我愛人做手術,要不是他這么耐心地進行治療,我愛人現在都癱瘓了,他不僅醫術精湛,還醫德高尚。”患者家屬王女士說。
以專業技術和醫者仁心贏得患者及其家屬的贊譽,這只是李澤方行醫五年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李澤方從事的創傷醫學科(脊柱外科)領域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扎實的專業技能。涵蓋的知識面廣,而且多數患者病情危重,充滿挑戰性和不確定性。他始終保持最初的信念,踐行病人至上,視病人如親人的理念,通過科研合作診療流程優化人才培養等多舉措造福患者。
潛心專研 樂于助人
李澤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每個病人的背后就是一個家庭,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去幫助每一位病人。”他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在每一次的手術當中,他都力求盡善盡美,對工作精益求精的這種精神,確實為我們年輕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面對病人的時候,他更是細心耐心,時刻把病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做醫者仁心。”科室同事石冶如此評價他。
“不管是在科研,還是臨床方面,他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在臨床工作中,如果遇到非常有困難的患者,他一定會主動給予幫助。在科研上,也會經常跟我們分享一些他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創傷醫學科護士長龐曉琴說,他先后獲得了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醫師等榮譽,在重慶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學習新思想 奮進新征程 建設新重慶”微宣講獲得片區賽一等獎。
“青春獻杏林,仁術報家鄉”。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家鄉的醫療事業發展做貢獻,是李澤方特別引以為傲的事。他還想向更多的年輕人證明,即使留在山區,也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每次我在門診看病的時候,看到病人躺著進來,康復走出醫院那一刻,其實真的非常開心。因為我感覺就這一刻,當時選擇回到家鄉的初衷,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李澤方說,醫學之路漫長而艱辛,但有熱愛和堅持,就有一直前行的動力。未來,他仍將以奮斗之名,書寫新時代青年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記者 黃敏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