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制”并舉 扮靚美麗鄉村
“臭水溝”變清水渠, “臟亂差”的衛生死角變成了“口袋公園”……近日,記者從黔江區生態環境局獲悉,目前全區已投資約1000萬元,完成了阿蓬江流域12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治理面積約7520平方米。
今年以來,結合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黔江區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作為重點整治項目,以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的監督,推進治理動真格、見實效、出成績,著力解決群眾“家門口”的環境問題。
時值寒冬,漫步阿蓬江畔,空氣清新,水面清澈,時不時還能聽到幾聲清脆的鳥鳴……很難相信,眼前的余家溝曾經是附近居民口中的“臭水溝”。
余家溝居民點位于黔江區阿蓬江鎮高磧社區3組,整個居民點房屋沿山澗而建,約78戶163人常居于此。長期以來,周邊住戶將垃圾廢棄物、生活污水直接傾排到水溝中,常年的腐化淤積導致這條“清水溪”漸漸變為了“臭水溝”,黑臭面積約1360平方米,嚴重影響了沿線居民的日常生活。
“過去,河里全是垃圾,水黑得像墨汁,臭不可聞,夏天蚊蟲亂飛,周邊的居民都不敢開窗戶。”附近的大多數居民從小在河邊長大。他們都記得,早幾年前還沒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長期直接排入池塘造成水體黑臭,給大家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少影響。
為切實改善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黔江區紀委監委積極回應群眾關切,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通過建立治理工作臺賬、自查自糾臺賬、問題線索臺賬,實行對賬銷號、閉環管理,推動區生態環境局與阿蓬江鎮政府成立工作專班,聯合開展黑臭水體專項治理,通過“治”“制”并舉,消除了余家溝黑臭水體。
據黔江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系統治理”與“村民自治”相結合,推進黑臭水體“源頭治理”。一方面是控源截污系統治理,從源頭上解決生活污水直排問題,實施余家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新建日處理能力15立方米的一體式污水處理站1座,新建DN300污水主管約674m,DN200污水支管約1800m,DN110污水支管約450m,2立方米化糞池18個、5立方米化糞池1個,維修清掏原有化糞池17個,同時對周邊垃圾和水溝底部原淤積的腐質淤泥等進行清淤疏浚,共計清淤約800立方米,實現源頭上截斷污染來源。另一方面是發動村民共建共治,落實村民議事協商機制,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等帶頭示范作用。堅持黨建引領,強化集體決策,通過村民大會“一事一議”共商后確定項目實施主要內容,同時堅持群眾共治,鼓勵和發動群眾參與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實施和監督。
經過一系列努力,余家溝的臭水溝已經恢復成了清澈的小溪,周邊的人居環境也得到了明顯改善。這一治理行動不僅消除了黑臭水體對居民生活的困擾,還為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和余家溝一樣,濯水鎮堰塘村次竹坪塘、舟白街道箭壩居委水井溝等地的村民也享受到了農村黑臭水體改造項目帶來的利好,昔日臭氣熏天的水塘如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關乎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而今,變化還在持續發生。黔江區按照“底數查清、消黑除臭、水質達標、群眾滿意、機制建立”的清零要求,既統籌岸上—岸邊—水里,徹底根治相關污染源,確保長制久清標本兼治,又針對性地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網連通、生態修復等治理措施“一水一策”分類施策。在整治12條黑臭水體的同時,實施 “九大行動”(農村黑臭水體清淤疏浚行動、鄉鎮污水治理提升行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動、規模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行動、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達標行動、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行動、小微企業排污監管行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動和美麗幸福河湖建設行動),推動農村水環境整體改善。
三分建,七分管,針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水體流動性差、自凈能力不足、治理后的水體存在“返黑返臭”風險等問題,區紀委監委監督督促相關責任單位強化動態排查、納入日常監管、定期進行巡查,確保水質持續達標,真正讓“問題清單”變成群眾的“幸福清單”。
“下一步,區紀委監委將繼續監督推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同時聚焦群眾普遍關注和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領域問題,督促各單位擔起治理責任、管護責任,確保水體‘長清’,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 費玉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