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云
濯水古鎮歷史悠久,資料顯示初始于西周,興盛于唐宋,改土歸流后為重要的商賈要地。整個景區由古鎮老街、風雨廊橋、蒲花暗河等部分組成,集人文、自然風光于一體,很有民族地域特色,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利用閑暇時光,我尋訪了一些周邊的古跡遺存,也算另辟蹊徑的一場踏古尋幽之旅。
烏楊社區的清代洗墨橋,是一座橫跨在小溪上的石拱橋,溪水氤氳出清清波紋,微微蕩漾在歷史的塵埃中。據說,以前學子求學途經此地,用溪水清洗筆墨,因此得名。一座橋,有了故事就有了靈魂,古樸的橋身,橋拱卻高高聳立,像一位驕傲的英雄,靜靜地旁觀著周邊的一切。
在蒲花社區,一座清末民國的陳家灣拱橋,橫跨于沐珠河上。據說,是以前當地村民為種田方便,自行籌資所建,如今已鮮有人通行。我初見此橋是在一個傍晚,橋面上被落葉和苔蘚覆蓋,周邊林木茂密,卻又寂靜無聲。走上去只聽到腳下沙沙作響,似乎是一位慈祥矍鑠的老人,在向我慢慢訴說曾經的故事。在蒲花社區,還有一處神奇的存在,那就是三潮水,估計是與蒲花暗河相連。據說,每天三次水起水落,水滿時,順流而下形成溪流,而后消退,如此反復。跟“滿招損,謙受益”的處世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拱橋不遠處,藏著一座清代靈應寺遺址。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但山門門額上的“玉靈山”和門柱楹聯“玉宇無塵望去皆松風水月,靈山有路游來盡圣域賢關”仍然依稀可見。據說,以前僧侶眾多,曾與當地村民爭奪柴林,后雙方和解,并于清光緒年間立了一塊“天理良心”碑定分止爭。這塊碑也成為古鎮恪守的誠信公約。
宋代石雞坨陶窯遺址位于三門社區,原址在半山腰,在雜草堆中已經難辨真容。新址如今已搬遷至319國道旁,劉氏家族傳承燒制陶罐、陶杯,依然興旺。只見傳承者燒制的手工藝品堆滿院壩、堂屋。這些靜態的藝術品,是時間的見證者,也記錄著歲月的流轉,見證著生活的起伏與變化。
在烏楊社區,有一棵銀杏樹王,這是一顆枝繁葉盛的活化石。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已經是冬天,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矗立在風中;第二次是夏季,綠葉滿樹,朝氣蓬勃,在下雨天顯得格外精神;第三次是秋末,正好碰到滿樹金黃,微風輕拂,讓我想起了友人帳中鈴響的殘株,不過,它應當是正值“壯年”,不然可能真的變幻出一位慈祥老人。
這些古老的橋、清清的水、厚重的石塊、參天古樹,堆砌成一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歷盡滄桑,沁人心脾。漫步其中,仿佛云和山的彼端,有另一個未知的世界,靜聽溪水潺潺,遙思花開花落,靜謐、神秘,遠離塵囂,置身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