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4次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為進一步促進殘疾人就業、鼓勵殘疾人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幫助殘疾人增收致富,改善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的愿望,連日來,黔江區殘聯在切實開展基層殘疾人“五個一”文化活動中,先后組織殘疾人到區內各大景區旅游,免費為殘疾人進行假肢適配和助聽器適配等,讓助殘日活動有聲有色。
游覽景區
一路風景一路歌
“以前是聽人家說,黔江的這些景區風景很漂亮,今天來親眼看了,確實很美。”5月13日,乘坐游船游覽神龜峽景區時,70歲的李師平很是感慨。他說,這次若不是區殘聯組織,游神龜峽、蒲花暗河等景區,他這輩子都實現不了。

▲大巴車上歌聲不斷。
李師平是黔江區馬喇鎮小萬村3組人,肢體三級殘疾。當他第一天下午接到去旅游的通知后,特別高興。第二天凌晨他5點鐘起床,洗漱后來到公路邊乘坐金洞到黔江的第一班車,進城后趕到體育館附近坐上旅游大巴。

▲游覽蒲花暗河。
據了解,參加當天旅游的殘疾人,屬肢體和智力殘疾,均來自不同鄉鎮(街道)。在車上、游船上,很多殘疾人開始表演才藝,有唱山(民)歌的、有口技表演的、講笑話的,沿途笑聲不停,歌聲不斷。每到一個景區,大家相互攙扶、相互照顧,親如一家。

▲神龜峽碼頭合影。
助聽器驗配
找回“有聲”的世界
“聽力不好,出門別人給你打招呼,或坐在一起拉家常,你不搭話,別人還認為是不理他。”在助聽器適配活動現場,家住城東街道的羅家文老人,戴上調試好的助聽器后笑呵呵地說。

▲工作人員詢問老人戴上助聽器的效果。
黔江區殘疾人助聽器驗配定點服務機構,區殘聯邀請有關聽力專家,通過專業設備為30名聽力殘疾人進行聽力檢測和助聽器適配調試,耐心地詢問每位聽力障礙者佩戴后的感受,以確保達到最佳的聽力效果。助聽器適配專家還對殘疾人及其親屬,就助聽器的日常使用、保養的注意事項進行講解、演示和指導。同時,活動現場還發放了殘疾預防宣傳資料和雨傘、大米等生活用品。
助聽器適配活動,旨在提高聽力殘疾人的溝通交流和社會參與能力,減輕了家庭負擔,找回“有聲”世界,提升其生活質量,增強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適配假肢
扔掉拐杖走向新生活
在黔江區殘疾人創業就業孵化中心一樓,專業人員正在為大廳等候的肢體殘疾人取模型。“感謝區殘聯時時關心我們殘疾人的衣食住行,讓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感到特別溫暖。”剛取完假肢模型的譚承友走出大廳時說。

▲假肢取模上門服務。
譚承友是石會鎮梅子村2組人,肢體二級殘疾,現在黔江區殘疾人就業創業孵化中心上班。他告訴記者,他的右大腿是2002年在船上被鋼管砸傷致殘,當天他是來換假肢的。
當天,工作人員還來到鵝池鎮南溪村開展假肢取模上門服務,為該村3組肢體四級殘疾的吳明亮取小腿模型。吳明亮因妻子長期臥床,家里不能離人,區殘聯只好采取上門服務。
區殘聯相關負責人說,適配的32名肢體殘疾人假肢模型,送到市假肢矯形器康復中心進行生產,一個月后他們可穿上假肢,扔掉拐杖走向新的生活。
(記者 李詩素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