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開心論時務,細語及詩境”,柔和低聲也會浸潤心田。細沙河發源于湖北省咸豐縣境內,經酉陽縣在金洞鄉鳳臺村進入黔江,在峽口納馬喇河奔阿蓬江鎮兩河口注入阿蓬江。涓涓細流或呢喃掠過,或碧波瀲滟,雖養在深閨,卻成就了平和之美。
細沙河兩岸植被茂密,珍貴樹木眾多,被譽為植物活化石的國家二級瀕危珍稀植物中華蚊母在這里格外風姿綽約。中華蚊母為中國特有植物,當初奉節至秭歸段的長江沿岸為最大棲生群。三峽筑壩后,細沙河蚊母群便居全國之首了。蚊母喜群聚,若遇見往往便是一簇一簇相連、一片一片相接,尤其是金洞至阿蓬江一線是它的聚集地,偶爾在崖壁也可見獨居的。蚊母與細流相互欣賞、相互映襯,千年不變清澈流水伴著萬年不絕的蚊母,把和諧共生圖渲染到極致。
葉家大院就在這輕輕的鋪墊中低調登場,似乎害怕打擾這難守的寧靜。大院簡單得真實,三十八棟土家吊腳樓在綠樹掩映下相擁而立。大院平淡得極致,木樓青瓦,很老很土的勞動工具隨處可見,少數人眼中驚艷的窗花也很平常。用傳說點綴歷史有點勉強,我想,僅用大院腳下鑲邊的蚊母、溜光的青石板,完全能夠吟唱悠悠歲月,閱盡百態人生。
楊家灣那兒的河中溫泉也是難得一見的景觀。小電站未修時,把沙石刨開圍成小池,還可去泡泡溫泉,水雖小溫度尚可。現電站建好后,也不見其蹤影,路過此地感覺有點失落。但它將原始生態的光和熱傳遞到周邊的城鎮,眼中之水卻是暖暖的。
河邊的潛龍洞冬暖夏涼,又叫涼風洞,酷暑風夾霧撲面,洞里有暗河可行小木板船。景常見,名義深,“潛龍勿用”正好吻合,“確乎其不可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潛龍。此洞既可涼身也可養心,念著它的名字把心思寫在風里。
無獨有偶,妙在自然。距此一公里處有一太平洞,原名龍洞。洞口崖壁上有兩幅石刻,上書“奇景天見”“風雅絕倫”八個字。我大膽揣測,因心贊景,他們或許有飛龍在天、亢龍有悔之勢。兩洞一隱一顯,景同、身感相同,心悟卻迥乎不同。
水落石出,阿蓬江與細沙河交匯處的河灘地,陽光曝曬不幾日,便可見屁巴蟲來來往往穿梭其間,其可入食入藥,不太相信。朋友一起到河灘邊拿桶捉屁巴蟲,不一會就得了半桶,倒酒下去,用蓋子蓋上,萬蟲放屁,但聞其聲,不聞其臭,以油烹之,一道精美的油炸屁巴蟲精美呈現,饞涎欲滴。起初不敢下口,朋友講,河灘上的屁巴蟲與其他地方不同,有水的滋養,很干凈。一口下去,一股濃郁的焦香味充盈口腔及五臟六腑。有時聞到長沙臭豆腐,不由想念細沙河的屁巴蟲。
一木一院一泉一洞一蟲,是我心中細沙河意境的一磚一瓦。天降甘露化成潺潺流水,孕育萬物,滋養心靈,培固家園。
但流水也會有反復,難見的竹筒水瞬間可盈滿小河,氣勢磅礴,奔瀉而下。據說當時擬開發漂流項目,一次試漂時突降大雨,因有人受傷而擱置。與朋友在潛龍洞下面一巨石上乘涼,河谷大風揚,趕緊離開。剛到石橋,只見滔滔洪水奔騰而來,心生怯意。自然的偉力,鬼斧神工;人的力量,建成電站,難得的放縱也不可見。
如今,細沙河之水在神龜把持下,吞入阿蓬江,奔流到海。隨著其恣意流淌的腳步,它用心養育的美麗生態小鎮——阿蓬江鎮,也在世人面前頻頻露臉。南來北往的游人,一邊屏住呼吸去聆聽細沙河的輕吟,一邊用心去解讀旅游小鎮的前世今生,無限憧憬中,仿佛天邊飄過一朵故鄉的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