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應該重視和維護心理健康,遇到心理問題時應主動尋求幫助。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心理衛生問題,重視和維護心理健康非常必要。
心理衛生問題能夠通過調節自身情緒和行為、尋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等方法解決。采取樂觀、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把目標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調適對社會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等,均有助于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
如果懷疑有明顯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咨詢、檢查和診治。
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被確診患有精神疾病者,應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遵照醫囑全程、不間斷、按時按量服藥。積極向醫生反饋治療情況,主動執行治療方案。通過規范治療,多數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減少對正常生活的不良影響。
42. 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飯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
用正確的方法洗手能有效地防止感染及傳播疾病。每個人都應養成勤洗手的習慣,特別是制備食物前要洗手、飯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回家后先洗手。用清潔的流動水和肥皂洗手。
勤洗頭、理發,勤洗澡、換衣,能及時清除毛發中、皮膚表面、毛孔中的皮脂、皮屑等新陳代謝產物以及灰塵、細菌,防止皮膚發炎、長癬。
每天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用正確方法刷牙,成人使用水平顫動拂刷法刷牙。吃東西、喝飲料后要漱口,及時清除口腔內食物殘渣,保持口腔衛生。提倡使用牙線。
洗頭、洗澡和擦手的毛巾,應保持干凈,并且做到一人一盆一巾,不與他人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防止沙眼、急性流行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等接觸性傳染病傳播;也不要與他人共用浴巾洗澡,防止感染皮膚病和性傳播疾病。不與他人共用牙刷和刷牙杯,牙刷要保持清潔,出現刷毛卷曲應立即更換,一般每3個月更換一次。
43. 根據天氣變化和空氣質量,適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陽光和新鮮的空氣是維護健康不可缺少的。
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殺死多種致病微生物。讓陽光經常照進屋內,可以保持室內干燥,減少細菌、霉菌繁殖的機會。開窗通風,可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使室內有害氣體或病菌得到稀釋,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發生。
霧霾、沙塵天氣時,應關閉門窗,減少室外顆粒物進入室內;遇到持續霧霾天氣時,應選擇空氣污染相對較輕的時段,定時通風換氣,否則有可能造成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出現缺氧。
44. 不在公共場所吸煙、吐痰,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
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指出,接觸二手煙霧會造成疾病、功能喪失或死亡。室內工作場所、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內完全禁煙是保護人們免受二手煙危害的最有效措施。二手煙不存在所謂的“安全暴露”水平,在同一建筑物或室內,劃分吸煙區和非吸煙區將吸煙者和不吸煙者分開、安裝凈化空氣或通風設備等,都不能夠消除二手煙霧對不吸煙者的危害。吸煙者應當尊重他人的健康權益,不當著他人的面吸煙,不在禁止吸煙的場所吸煙。
肺結核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麻疹等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可隨患者咳嗽、打噴嚏、大聲說話、隨地吐痰時產生的飛沫進入空氣,傳播給他人。所以不要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手絹、手肘等遮掩口鼻。這也是社會進步、文明的表現。
45. 農村使用衛生廁所,管理好人畜糞便。
衛生廁所是指有墻、有頂,廁坑及貯糞池不滲漏,廁所內整潔衛生,沒有蠅蛆,基本無臭味,糞便及時清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無害化衛生廁所是既符合衛生廁所基本要求,又具有糞便無害化處理功能,并能夠進行規范管理、使用和維護的廁所。
糞便無害化處理可有效殺滅糞便中致病細菌和寄生蟲,使病原體失去傳染性,防止蚊蠅蛆孳生,減少腸道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傳播流行。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中經常使用高溫堆肥法、沼氣發酵法、漂白粉或生石灰攪拌處理等方法。在沒有使用無害化廁所的地區,常用方法是糞便清理后加拌秸稈、黃土后高溫堆肥,變成有機肥后作為農作物的底肥使用。
禽畜糞便如果是一家一戶的、少量飼養的方式,一般采用收集后與人糞一起堆肥的方式。如果是規模養殖企業,對豬糞等含水率高的禽畜糞便,一般采用沼氣發酵、直接堆腐、塔式發酵等生物發酵模式,對雞糞等含水率低的糞便可直接晾曬、烘干等,處理后的禽畜糞便可以作為有機肥或飼料使用。
46. 科學就醫,及時就診,遵醫囑治療,理性對待診療結果。
科學就醫是指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選擇適宜、適度的醫療衛生服務,有效防治疾病、維護健康。
生病后要及時就診,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這樣既可以減少疾病危害,還可以節約看病的花費。遵從分級診療,避免盲目去大醫院就診。就醫時要攜帶有效身份證件、既往病歷及各項檢查資料,如實向醫生陳述病情,配合醫生治療,遵從醫囑按時按量用藥。按照醫生的要求調配飲食、確定活動量、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不要有病亂求醫,使用幾個方案同時治療,不要輕信偏方,不要憑一知半解、道聽途說自行買藥治療,更不要相信封建迷信。
醫學所能解決的健康問題是有限的,公眾應當正確理解醫學的局限性,理性對待診療結果,不要盲目地把疾病引發的不良后果簡單歸咎于醫護人員的責任心和技術水平。如果對診療結果有異議,或者認為醫護人員有過失,應通過正當渠道或法律手段解決,不能采取擾亂醫療秩序或傷害醫護人員的違法行為。
47. 合理用藥,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合理用藥是指安全、有效、經濟地使用藥物。用藥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必須注射或輸液時,應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用藥過程中如有不適要及時咨詢醫生或藥師。
購買藥品要到合法的醫療機構和藥店,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購買。服藥前要檢查藥品有效期,禁止使用過期藥品;要妥善存放藥品,防止藥物變質或失效,防止兒童及精神異常者接觸。一旦誤服、誤用藥物,要及時攜帶藥品及包裝就醫。
抗生素是處方藥。所有抗生素在抗感染的同時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甚至毒性反應。一般針對細菌感染的抗生素對病毒引起的感冒、傷風和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無效。因此,為有效進行抗感染治療、避免發生耐藥,減少不良反應,預防濫用, 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合理使用抗生素。
48. 戴頭盔、系安全帶,不超速、不酒駕、不疲勞駕駛,減少道路交通傷害。
在道路交通碰撞中,佩戴安全頭盔可有效減輕摩托車駕駛員的頭部傷害,使駕駛員的死亡風險減少20%~45%;系安全帶可使汽車駕乘人員的致命傷害降低40%~60%。駕駛時,速度每增加1公里/小時,傷害危險增加3%,嚴重或致命傷亡危險增加5%。酒精、毒品、某些藥物會減弱駕駛人員的判斷能力和反應能力,即使是較低的血液酒精含量或藥物濃度,也會增加交通事故風險。疲勞駕駛顯著增加嚴重交通事故風險,駕駛員連續駕駛2小時應休息1次,保證駕駛時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
兒童乘客應使用安全座椅,安全座椅要與兒童的年齡、身高和體重相適應。汽車碰撞時,兒童安全座椅可使嬰幼兒死亡率降低54%~71%。
每個人都應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與健康負責,重視道路交通安全,嚴格遵守交通法規,避免交通傷害的發生。
49. 加強看護,避免兒童接近危險水域,預防溺水。
溺水是我國兒童意外傷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要加強對兒童的看護和監管。兒童游泳時,要有成人帶領或有組織的進行,不要單獨下水。游泳的場所,最好是管理規范的游泳池,不提倡在天然水域游泳,下雨時不宜在室外游泳。
下水前,應認真做準備活動,以免下水后發生肌肉痙攣等問題。水中活動時,要避免打鬧、跳水等危險行為,如有不適應立即呼救。家長帶領兒童進行水上活動時,應有專職救生員的全程監護,并為兒童配備合格的漂浮設備。
對于低齡兒童,家長要重點看護。不能將兒童單獨留在衛生間、浴室、開放的水源邊,家中的儲水容器要及時排空或加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