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徐朝政 文/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近日,記者在黔江區馮家街道寨子社區的通村公路旁看見,一個個并排放置的分類垃圾桶十分醒目(如圖),老百姓們也在學習分門別類的投放垃圾,用實際行動改善生態環境。

“垃圾回收方式按照戶集——村收——鎮運——區處理的模式,嚴格落實垃圾分類投放。”當地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垃圾桶分為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三種,為了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可回收垃圾交由保潔員回收,實行積分兌付,換取日用品,引導居民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易腐垃圾推進肥料場有償供應業主。
記者還了解到,當地的可回收垃圾才用回收積分兌換方法,農戶交回可回收垃圾時,保潔員按次計算累計積分,按照每交回1袋積1分,由保潔員在記錄簿上做記載,村負責分管每天清點垃圾數量,督促農戶持之以恒,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
積分兌換時間及方式每季度開展一次積分兌換生活日用品活動,當積分累計達到30分兌換拖把1把,20分兌換洗衣粉1包,10分兌換肥皂1塊,10分以下的不作兌換,可累計到下一季度兌換,本季度累計分值作為下一季度評選優秀十星級文明戶的基礎依據。
農用農膜(地膜)和肥料包裝塑料袋的回收利,用按2公斤廢舊農膜(地膜)或肥料包裝塑料袋換取公斤新農膜進行回收,并建立相應的收購和銷售臺賬。回收的舊農(地)膜在鄉鎮(街道)政府安排的工作人員監督下,統一銷售到廢舊薄膜制品廠進行二次利用。回收人員建立好相應臺賬,并把可回收分類堆放,在鄉鎮(街道)政府安排的工作人員監督下進行銷售或采取其他方式處置。
所回收的可回收垃圾由保潔人員實行二次分類后,交回廢品回收公司,變賣垃圾的資金由保潔員交給村環保專職委員設專賬管理,此資金用于購買獎品。每年12月底可將累計積分重新兌換禮品,累計積分最高發放獎品,并免交全年衛生費。
當地為了不斷增強群眾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通過廣播、宣傳欄、壩壩會、發放資料、微信群等多種形式向農戶普及垃圾分類常識,引導農戶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積分制,讓村容村貌得到提升,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培養了村民文明鄉風,還提升了廢物利用率,一舉多得,村民們對此非常支持。而且這樣的做法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讓大伙兒實現從“要我分”到“我要分”“我會分”的轉變。

